10 月 15 日訊,NBA 季前賽焦點戰落下帷幕,金州勇士以 118-111 擊敗波特蘭開拓者,在攻防兩端展現出更勝一籌的競爭力。本場比賽中,勇士中鋒波斯特成為球隊獲勝的關鍵推手之一 —— 他出戰 19 分 47 秒,以 11 中 5 的投籃效率、9 中 3 的三分表現及 3 中 3 的罰球命中率,交出 16 分 5 籃板 1 助攻 1 搶斷 1 蓋帽的全面數據,攻防兩端的穩定輸出,既填補了勇士內線輪換的空缺,也為球隊季前賽磨合注入強心針。?
波斯特在進攻端的表現,完美契合勇士 “空間型內線” 的戰術需求。作為中鋒,他最亮眼的特質在于外線投射能力 —— 本場 9 次三分出手命中 3 球,不僅為勇士外線提供穩定火力,更能牽制開拓者內線防守,為隊友創造突破空間。比賽第二節關鍵時刻,波斯特在弧頂接隊友傳球后,面對開拓者中鋒楊瀚森的撲防,果斷出手三分命中,幫助勇士將分差擴大至 8 分,這記進球也成為他 “拉開空間” 作用的典型體現。除了三分投射,他在籃下的終結與罰球穩定性同樣出色:本場 3 次罰球全部命中,進攻端真實命中率高達 72.7%,相較于上一場季前賽,得分效率顯著提升。這種 “能外能內” 的進攻屬性,讓波斯特在勇士輪換陣容中占據重要位置,尤其在格林下場休息時,他能接過內線進攻組織與得分的雙重任務,確保球隊進攻節奏不脫節。?
防守端的全面貢獻,是波斯特本場比賽另一大亮點。5 個籃板、1 次搶斷與 1 次蓋帽的防守數據,雖不算頂級,卻精準覆蓋了內線防守的關鍵環節。首節比賽,開拓者球員試圖沖擊勇士內線時,波斯特憑借出色的站位預判,完成一次漂亮的蓋帽,直接阻斷對手的快攻得分機會;第三節面對開拓者的籃板拼搶潮,他連續搶下 2 個關鍵防守籃板,為勇士發起反擊奠定基礎;而那次搶斷,則是他在防守端 “積極補位” 的縮影 —— 當時開拓者后衛試圖傳球給內線楊瀚森,波斯特敏銳察覺到傳球路線,突然前插完成斷球,隨后迅速發動快攻,間接為隊友創造得分機會。這種 “從籃下到外線” 的防守覆蓋能力,恰好適配勇士 “無限換防” 的戰術體系,他的存在有效緩解了勇士內線防守壓力,尤其是在應對開拓者內線沖擊時,為球隊筑起可靠的防守屏障。

19 分鐘的出場時間里,波斯特的 “高效低耗” 成為勇士輪換陣容的重要支撐。季前賽的核心目標是陣容磨合與球員狀態調整,波斯特在有限時間內最大化貢獻 —— 每分鐘能得到 0.81 分、0.25 個籃板,攻防兩端效率均處于本場勇士隊前列。比賽中,他與替補后衛的擋拆配合逐漸默契:多次通過擋拆后順下接傳球完成籃下終結,或外彈至三分線外形成投籃威脅,這種 “擋拆多樣化” 的打法,為勇士第二陣容提供更多戰術選擇。值得注意的是,波斯特本場僅出現 1 次失誤,進攻端決策穩定性較季前賽首秀明顯提升,這也意味著他對勇士戰術體系的理解正在加深,逐漸從 “適應者” 轉變為 “參與者”。?
對勇士而言,波斯特的表現不僅是一場勝利的點綴,更關乎球隊內線輪換的深度構建。新賽季勇士雖有格林、盧尼坐鎮內線,但兩人年齡增長與傷病隱患客觀存在,波斯特的崛起能有效補充內線輪換厚度。從季前賽表現來看,他已逐漸找到適配勇士體系的打球方式:進攻端專注外線投射與高效終結,防守端做好籃板保護與補防協防,這種 “功能明確、效率穩定” 的風格,正是勇士輪換陣容所需要的。本場面對開拓者,他在與楊瀚森的內線對位中不落下風,既展現出個人能力,也證明自己有能力應對不同類型的內線對手。?
隨著季前賽推進,波斯特的狀態持續升溫,這對勇士新賽季征程而言無疑是積極信號。若能延續本場的全面表現,他有望在常規賽獲得更穩定的輪換時間,成為勇士內線不可或缺的一環。而這場 16+5 的比賽,或許正是他在勇士開啟 “角色升級” 的起點。
                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